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医药商业化曾仕强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医药商业化曾仕强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为什么现在百家讲坛不火了?
很多人在成功成名之前,做人诚惶诚恐,做事兢兢业业。然而,一朝功成名就之后,便做人膨胀、做事浮躁。《百家讲坛》既然是人做的,自然也带有人性的弱点。
《百家讲坛》的口号是“追求学术创新,鼓励思想个性”,初衷是好的,但是发展到后来,所谓的“创新”、“个性”便成为不顾史实、抛弃前人的“为创新而创新"、“为个性而个性”,这一点在蒙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。
蒙曼的《女皇武则天》我没听,据说里面错误百出。我只听过她的《大隋风云(下)》,说实话,才听了两讲,就听不下去了。她竟然把隋炀帝拔高到“千古一帝”的高度,实在让人无语。
在蒙曼看来,隋炀帝“营长城安华夏万众;开运河利中国百代;破突厥而宾服四夷;通丝路以威震殊俗”,创下了千秋功业。只怪当时的隋朝人民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,这么伟大的皇帝,这么超前的眼光,这么宏伟的抱负,你们应当心甘情愿、感恩戴德地帮助他实现才是啊,怎么反而推翻他呢?
建议蒙曼教授抽空读一读网络***《江山美色》。隋炀帝创造的那些所谓的千古功业,都不过是他好大喜功的见证罢了。再说了,这些功业是隋炀帝自己创造的吗?错!是隋朝人民创造的!上位者只要下几道御令,剩下的工作便全交给了下面的官吏百姓。隋炀帝这样竭泽而渔、劳民伤财的结果就是:“修运河造成千万民夫的死伤;征高丽骚动天下;游江都挥霍无度;轻民生视同草芥。”对此,蒙曼居然选择性失明,都轻轻带过了。作为一名统治者,如果不能为人民创造当下的幸福,他就是不合格的。而后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翻案,通常都是站在当代人的视角,而忽视或淡化了人物的时代背景。所以有人说,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”,幸乎?悲乎?
这样的《百家讲坛》,不走向没落才怪呢!
《百家讲坛》当年之所以火,是因为国学热,学者明星,文化通俗化等元素的合力造成的。但时间久了,新鮮感过去,节目又沒有创新,就出现了疲劳期,遭遇了瓶劲。像易中天,于丹那样善于演讲的学者可遇而不可求。就那么几个,可谓凤毛麟角。再说,有的学者即便很能讲,但学术界对这种通俗化的表达评价不高,甚至引来争议,不利于学术地位的提升。如果《百家讲坛》还是过于精英化,学术化,若将自己定位成更通俗化,更接地气,还可浴火重生。因为,老百姓对历史文化,国学知识的需求很大。这点,可从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这套丛书发行量近一亿册并影响了几代人,从央视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》荧屏热播等现象中得到佐证。同时,也证明了讲坛类节目唯有创新与时俱进,才有出路。
第一,江郎才尽,没有更多的话题了。百家讲坛开讲至今,可以说从文学讲到历史,从军事讲到政治,从生物讲到经济,从远古讲到未来。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九流三教,前后几千年的时代中和人有关的,无关的,该讲的都讲了,不该讲的也基本上都讲了,也没什么更多的好题材可讲了。
第二,部分学者炒作学术,为了标新立异而立异,只为了出名而已。多数学者的观点应该讲都还是比较客观和中肯的,但是也有很多的所谓学者为了抬高身价,故意语出惊人,弄出一些不一样的观点,觉得说出一些别人没说过的,或者不敢说的就是有学问。学术自由应该提倡,带有自己的主观态度去理解文化也没有原则问题,但是个别所谓的学者利用百家讲坛出名之后,没有下限的整出一套又一套没有原则和底线的观点,哗众取宠,颠倒黑白。不仅影响了学者自身的形象,也抹黑了讲坛的光辉形象。
第三,审美疲劳,吸引力下降。讲坛刚刚开讲时,新颖的模式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,同时配上各种杂志书刊的印刷,社会知名度极高,百家讲坛上的观点成为很多文化人引经据典的来源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观众看久了一种模式,慢慢的也就觉得没意思了,搞来搞去就那么一套,而且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每天一集一集的看个什么剧,也没什么耐心。加上主要的热门都讲完了,剩下的也没什么意思了。
最后,民众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,有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。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长期巩固,民众的文化素质逐年提高。越来越多的人群拥有自己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,不像过去,听到什么都觉得有道理,百家讲坛上说什么都觉得是真理,百家讲坛上讲了什么和自己想的不同的,就会反思是不是自己错了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会在通过百家讲坛来端正自己的历史观,价值观,世界观,家庭观了。用有的网友的话来说,可以概括为,就是容易被***,随意被灌输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