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医药管理法剂量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医药管理法剂量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医开药,每味药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?
不错,无论是现在的教材《中药学》,还是历代的中医典籍,都对中药的使用剂量有一个严格的标准。特别是《伤寒论》上的某些方剂,单味药的剂量变化直接可以改变一个方剂的性质和名称。较著名的如“桂枝汤”与“桂枝加芍药汤”,以及“桂枝加桂”汤等等,药物组成一样,但其中的某些药物的用量却不一样。
这说明什么呢?这说明用药的依据是取决于疾病的性质,和药物的功效特征。
有了这个指导原则,中医用药的剂量变得灵活多变了,甚至已经把学校教材上规定的剂量抛到九宵云外了。
比如附子吧,教材说用5到15克,李可老中医在救治危重病人时,有时用到120克之上。再说石膏吧,教材说用20至50克,清代某些温病名家可以用到200多克。
可见,中医治病用药重在理和法,不是脑袋一拍,计上心来就可以决定的事情。
这里说说我个人是怎么掌控用药剂量的(因为我的中医是自学的,所以自认为有点特殊心得)。最初我是严格按照书上规定的的剂量用药,所以开出的方子经常有几点几克,不容一丝含糊。逐渐的我意识到:药店的店员似乎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,称杆一翘,多一克了;称杆一弯,又少一克了。但是不管怎样,我喝了都有效。
过了几年,我再到药店买药,都是张口就来:我买点黄芪、人参、当归、地黄!店员问要多少?我说随便,——那就每样100克吧!
这时候凡是我和家人自己喝的药,我都是随手抓,不问剂量的。到最后连经方剂量也不管了。你问我有不有效果?我说无效你信吗?
但是我给别人(朋友、亲戚)开的药,一定会斤斤计较的。我会把相应的药抓到我需要的剂量,往称盘上一放,多少多少,折算出来告诉别人。
这些年有种说法,院校毕业的中医学生似乎治不好病。我仔细看了一下教材书上的药物剂量,总觉得太轻描淡写了。当然,我肯定也不会质疑,既然白纸黑字印刷在上面,他总有其道理。
中医开药是对症下药。方药组成一般取决于医者对病症的认知程度和对中药的药***理的理解度,以及直接或间接经验。所以不同医者对同一病会开出不同组方,此所谓同病异治。至于每味药的数量,又需根据该味药所在方剂的作用,如君臣佐使之不同,此所谓用药如用兵。不同医者用药特点不同。这就如不同将军带兵打仗会有不同方式一样,能当时当机而用。比如黄柏与苍术,二者比例不同就有不同的效用。取数不能随便臆想。中医主要是以易经为指导的,不懂易不足以为中医。
中医药物用量,都是根据医书,流下来的量配置的,但是每个经方的量,都不能瞎弄,比如《桂枝甘草汤》就两位要,桂枝四两,甘草二两,不能把任何一味药弄多或少了。弄多或弄少,那疗效就差多了,这付药的比例是二比一
中医开药,因人,因时,因地,根据君臣佐使,四气五味,及用药禁忌,毒性有无,及药味多少,来判定用量。药物多少,也是用量的参考,因物极必反?同***数量过多就可改变其用途。象鸿茅药酒方,就是一典型的违背药理,没有半点用药理念及章法的一大堆烂药,副作用肯定有,对人健康肯定有害,决对不可服用。包装的越华丽,里面***越多!!
现在中医药典对中药的剂量规定对中医有什么影响?
老朽当年拜师学药时,师傅说过:“细辛”不过三(也就是说,细辛用量不超过三分,相当于一克),几年后,采购来的细辛,是人工栽培的,几经辨认,发现其“气味”均比天然的差远了!师傅说,这样质量的药材,药量要增加!中医药的疗效,全在于医生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,在用药上给予不同的配伍,用药量上,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减。最好的还是在药铺里坐堂的医生,他们知道药铺里进货情况,在用药上会给予恰到好处的斟酌加减,这样的疗效才是最有效的!要按“药典”规定,也许会出人命!不是危言耸听!
古代医药著作里并未看到对中药药物剂量的明确规定或限定!现代以安全为由规定不少,学中医用中药要以实践为主,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,尤其是中医中药,药典仅仅是参考,如以药典来学习应用中药,只会自缚手脚,因噎废食,自废武功,中医中药离消亡也就不远矣!
中药方剂中的剂量是如何选定的?
中医临床治疗都是根据不同病因,通过望闻问切检查后,确定治疗方案。目前,中医治疗有时会和西医一些检查方式结合。比如***用CT等手段。在确认治疗方案,治疗方式后。选用中药材种类和剂量。然后选用加工方式和用药方式。
配制药物时,充分考虑药物的药性,是否有毒?是否存在中药配伍禁忌、相生相克?还要考虑病人的体质情况特点、病人年龄、四季变化对药物和病人的影响、药材产地及质量和用法等因素。
一般情况,通过病人服用一副药的身体变化,三副药的治疗效果。适时调整药材种类和剂量。确定科学治疗方案。
中药方剂中“量”至关重要,如下方中柴胡,柴胡可用10-12克,18-20克,25克以上在方中作用均有天壤之别,总体来说,中医四诊综合分析后,具体要看患者病机特点而决定,并不是笼统认为君药量必须大的原则。
中医方剂,每个中医开的方剂用量都不一样,南方跟北方的不一样,治疗的病情也不一样,我们终于有一句“中药之秘在量,不在方”的说法,所以每个人每个大夫开出的方子用量都是不同的,效果也是不一样的。
中药剂量一般情况下是按病情而定,通常都是10~15克左右,一钱为三克。比如一副药中有止痛药的都可以下12克,如果是寒***的就用温里药物12克左右,其中有一小部分也是寒性的药物就得降低克数了,9~10克,因为有些药物都有止痛效果,所以得寒热混合使用,这种情况下最好要加甘草,因为甘草能和平药性!所以中药剂量要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最佳的功效。
中医传承人免费学习:如何正确用药?
首先,去书店买一本(中药学),一:熟记药物的分类,弄清楚每一味中药的寒热温凉,如寒病用热药,你不了解,反用寒凉的药,会适得其反。二:了解药物的四气五味,升降浮沉等特性,药物根据它的性味有的收敛,有的发散,如带酸味的五味子、山茱萸就有收敛固涩的作用,多用于遗精***、自汗盗汗等,细辛、白芷味辛主发散,多用于发散风寒,如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疼等,再说柴胡、升麻两药有往上升发的作用,多用于引药上行,而质重沉坠的矿物类药,多沉坠往下平肝熄风,引药下行,如代赭石、石决明、牡蛎壳等。三:掌握炮灸药物的方法,及炮灸后对药物性质的改变及在防病治病中对疾病的影响,药物通过炮灸后,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,如黄连生用清泻胃肠之实热,酒炒制则减轻寒凉之性,性往上,连带有清肺热之作用,黄芩生用清肺热,炒炭用不仅清热兼有止血功能。四:弄清楚并且牢记药物的归经,功能主治,用法用量,掌握药物的这些特性主要是在治疗疾病时,用药的总体方向以那些药物为主,如咳嗽那肯定以走肺经的药为主了,胃肠方面那当然以走胃经、大肠经的药为主了,中药用量作为初学者最好按书本量,但根据病人身体及疾病实际情况,在书本的基础上除毒性中药外多3至5克一般问题不大,或少几克也可以,这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,灵活掌握,五: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中药的药物使用注意及中药的配伍禁忌。毒性中药虽然通过饮片厂炮制过了,但用量还是严格按规定量,不要擅自加量,平时最要引起注意的是那些对女性孕娠禁用或忌用的中药,因会产生坠胎的严重后果,一定要牢记,反正在中药学后面加注的使用注意,一定要加以重视。最后,在学习中药学的同时,多买一些当今名医医话、医案一类的书,看他们用药的特点,主要学习他们用药的用量及使用方法。以上有说的不对的地方,请凉!
思想决定一切,一个正确的思想,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行动。在用药方面,如果本着以治病捄人为目的的医生,他就会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,用人们看不到的,象父母那样的心,用在病人身上。为什么有这么一句话:医者父母心。这句话不是在讲笑,也不是口头语。这句话是见证一个人的医德,是世世代代的医家的道德准侧。做父母亲的,会做最好的食物给你吃,不会在你们饭莱里下石头。同样一个好医生,在用药方面,能用一味药治好病的,他不会加到两味。用药是否正确,就是每个医生的医学水平了,俗称,叫做火候,用做菜为例,一条清瓜,可生吃,熟吃。当用火炒菜的时候,小火了,半生半熟,难吃。用大火了,菜胡了,难吃。只有当你用刚刚好的油:盐,火候,这样才是美味的清瓜,你的家人会赞你的。中医用药也是同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药管理法剂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医药管理法剂量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